本文由上海裕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胡鵬推薦
中國上周末意外降息,為逾兩年來首次。盡管央行明確表態此舉并不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的轉向,但市場卻不這么認為,紛紛將其視為新一輪降息降準周期的啟動,發出了貨幣政策由穩健轉向寬松的信號。
這或許再次驗證中國在宏觀調控中屢屢提及要引導市場預期的良好愿望總是事與愿違,也為中國明年貨幣政策的走向到底是保持穩健抑或“穩健”名下實質寬松埋下伏筆。
“從經濟學角度看,貨幣政策本身就是一種總量調控的工具,而不可能承擔結構調整的重任,可是我們卻偏偏喜歡用大家都看不明白的創新工具搞所謂的定向寬松。”一位不愿具名的官方人士私下抱怨。“
商業銀行都是逐利的,雖然央行要求商業銀行主要支持三農或小微的企業貸款,并提出考核指標,但戴著帽子出去的錢有多少是按著帽子標簽使用的?純粹就是自欺欺人。”該位人士毫不客氣地批評稱。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融資成本高,實體經濟困難,都是不爭的事實。而有關降息的議案也在幾個月前相關部門匯總經濟形勢的報告上就提議了。
此次降息前兩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到,今年7月國務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來,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資難、融資貴”在一些地區和領域呈現緩解趨勢,但仍然是突出問題。
央行降息不代表政策轉向
事實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現實,學界此前對中國是否該降息降準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而央行的貨幣政策報告和任何一個能解讀到貨幣政策蛛絲馬跡的公告也都不會被放過。
就在上周五宣布降息前,中國央行發布的微博表示,受多只新股即將密集發行等因素影響,市場短期資金供求和貨幣市場利率有所波動。目前中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需要時將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提供流動性支持。
央行的這一喊話亦讓市場視為只是安撫市場。卻不料時隔僅一個小時,央行即意外宣布不對稱降息,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并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為1.2倍。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在貨幣政策工具上不斷推陳出新,并以各種隱蔽的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更凸顯出其在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中的兩難選擇。如本月初公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透露,央行于9月和10月兩次通過其最新創設的MLF(中期借貸便利)向商業銀行大規模“放水 ”。
而市場亦一度將此理解為:要防止被扣上“亂放水”帽子的中國央行,恐怕仍將不得不在各種定向寬松中大作文章,而不愿輕易采取降息降準的動作。
這或許也正是此次降息令市場大呼意外的原因所在,再次凸顯中國在引導市場預期方面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舉動。
根據巴克萊銀行最近發表的調查,以傳達政策訊息的質量而論,中國央行在全球14大央行中倒數第三,排名僅勝土耳其和俄羅斯。
面對這一松動銀根的“重磅”舉動,央行發布新聞稿就強調,此次利率調整仍屬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
央行并稱,此次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大于存款基準利率,是對傳統利率調整方式的改善,體現了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及社會融資成本下行
市場的另一種解讀
雖然央行在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方面推陳出新可謂用心良苦,但對緩解資金難資金貴的幫助并不大,尤其中國目前諸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銀行惜貸和企業借貸意愿都不強。
而央行在降息之后雖明確表態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轉向,想引導市場預期的做法市場似乎并不買賬,投行們紛紛給出了相反的解讀。
澳新銀行和瑞士信貸的報告標題中都用了“surprising”(意外)表述了其對中國央行降息的看法,并認為這是中國貨幣政策轉向更靈活中性的信號。
野村證券最新報告也認為,中國降息表明政策寬松強度提升,說明當局對經濟成長動能再度放緩顯得愈發擔憂,貨幣政策寬松的強度明顯提升,全年經濟增速料在7.4%。野村稱,此次降息令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預期降低,從而可能導致資本流入,短期利好人民幣,“我們將檢視我們的貨幣政策展望,但目前維持從現在到2015年底,每個季度降準50個基點的預期。”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最新報告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認為中國央行宣布降息,是貨幣政策轉向更大程度寬松的信號,未來應該還會有降息出臺。
相較外資投行不同于中國央行的解讀,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則認為,從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看,明年貨幣政策的表述可能不變,貨幣政策仍保持穩健,但具體操作上可能會根據情況適時松動,穩健基調下的寬松。
中國將于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屆時會明確明年中國政策取向,并確定經濟工作主要內容。“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基調如何定義在中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相機抉擇,是根據經濟形勢來調整,預先的設定意義并不大。”邱曉華稱。(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