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給出了336項政策改革目標,至今陸續落地,如果絕大多數對內經濟體制改革,都必然顯著低于預期,那并不會令人意外。萬病源自內心,心病是不容易去除的。
第一,李鴻章的緊身衣。
李鴻章在訪美時,也曾經轟動一時,其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稿,如果改動一下采訪名字和時間,與今日差異并不顯著。其所穿的馬褂,一度被命名為李鴻章的緊身衣,引領一時時尚。但這并沒有改變清末國運。李死之前,反復叮囑下僚,外需和戎,內需變法。這和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和平崛起似乎并沒有語境上的實質差異。
現在看來,對內經濟體制改革舉步維艱,最大制約在于心病,在于改革的理念逐步陳舊,畫地為牢。比如對國企,土地所有制的定位和功能等問題。皆是如此。穿著緊身衣,怎么甩開膀子?裹著小腳,怎么邁開步子?
第二,如何提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
到目前政府已成為最大的被改革的對象,但同時也是啟動改革綱領制定改革線路者。這回到了羅索悖論,即誰為理發師理發的問題。壯士斷腕會很疼,但有下定決心的壯士,免不了也有打退堂鼓的人。
政府要改革自身如何管理經濟職能的基本框架,知易行難。沒有關乎生死的外部沖擊,沒有如臨深淵的危機感,經濟改革就難有持續的動力機制。改革動力衰竭是很糟糕的問題。
第三,不是慵懶散,而是彷徨加彷徨。
政府行政體制經過整頓至今,已在深度化療的后期,不敢有舊習氣,但也談不上新氣象。336項改革,制定和落地仍然是依賴各部委辦局,這種做法好在原來的對口部門熟悉情況,政策不會出大偏差;壞在出招已成習慣,政策不會有大新意。讓國資委擔綱國資改革,讓工信擔綱2025制造業戰略規劃,讓老農口相關部門制定土改,一切宛如新的,實際都是舊的。這如同聶衛平下圍棋,這么多年棋下過來,布局、中盤和收官都成了習慣,歷練越多新意越少,反而可能想下好棋,卻放出了臭手。
第四,支部建在連隊上的心病太深。
如何讓部隊聽話?讓黨支部建在連隊上,有專門能打仗的,但是能打仗的必須過組織生活。而深刻浸淫到組織生活之后,會打仗的基本就不會打仗了。然后是舊體制漸進性蛻變,積累到突變和路線斗爭。這樣的心病深刻影響經濟改革。例如混改,無論從就業,投資,稅收等指標看,國有及國有控股都和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有沖突。
那么,改革開放以來,基本經濟制度演進如何?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有利于還是有損于黨和政府的執政?土改也一樣,從所有權衍生出來的各種權益,例如經營權、收益權、處置權,然后衍生出更復雜的和土地相關的資產以及不同主體、權屬日益復雜,土改日益碎片化。方向和手段都日漸自我迷失。支部心病考量的是執政理念和自信。
那么亞投行為什么接近成功?原因也簡單,因為它不是中國對內的經濟改革,是一種新的中國夢想,因為它不是人們已經厭倦了的舊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種新的全球夢想。很可能創始成員國都還不清晰未來亞投行的模樣、功能和其多大程度上能夠取得巨大成功,但至少這是一種突破常規思維的創新。反觀上海自貿區,盡管也有些進展,但其具有的可復制的創新含量并不令人欣慰。
總體上,可預見的未來3-4年,中國對內經濟改革的重要構想,很可能都只是在現有框架下,向前輕微挪動的一小步。改革萬病在心,有愿景,但沒有推動力,沒有想象力,沒有執行力。可能一直到19大之前,中國經濟改革都只是按下復位鍵,嘗試再出發。(價值中國)